• 首页
  • |
  • 法院简介
  • |
  • 新闻中心
  • |
  • 法院建设
    • 法庭之窗
    • 法院风采
    • 荣誉展台
  • |
  • 专题活动
    • 公正为民
    • 法制微电影
    • 四对照四提升 做忠诚卫士“专题教育
  • |
  • 审判管理
    • 审判调研
  • |
  • 法院文化
  • |
  • 视频点播
  • |
  • 魅力理县
欢迎光临四川省理县人民法院网站!
您现在的位置: 四川省理县人民法院 >> 法院建设 >> 法庭之窗 >> 正文
雪域深处闪烁的国徽--“流动法庭”历程--
作者:佚名 点击量: 更新时间:2014/7/14 10:37:47
建国初期,针对阿坝州幅员辽阔,地广人稀,交通通讯不便,人民法院面临的工作,除了正常履行审判职责外,更多的是需要宣传社会主义法律法规,需要到村庄、到放牧点、到寺庙,通过开展审判、讲座等形式的活动,积极尽快营造新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氛围,推动藏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等工作的实际。州中级法院及时指令两级法院,将新中国司法制度和群众路线相结合,建立“流动法庭”,开展“巡回审判”。 从此,“流动法庭”便开始在雪域高原巡回办案,鲜红、庄严的国徽,便开始在雪域高原深处闪烁。如今。几十年过去了,几代阿坝法官在“流动”“下乡”办案的漫漫征途中,积极探索,不断总结。逐渐形成了:(1)深入广大农牧区、调查研究,实事求是地了解有关情况,全面掌握案情;(2)依靠群众、教育群众,尊重群众意见;(3)方便群众诉讼,手续简便,不拘形式;(4)坚持原则,依法办事,廉洁公正;(5)有效化解矛盾,解决纠纷,积极构建社会和谐的特点。一直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,延续至今。并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。“流动法庭”不仅仅具备单纯的审判功能,毫不夸张地说,她更多地承载了一种现代法制文化、理念、规制在阿坝藏区的传播、树立和建设的重任。

一、 背景  “流动法庭”的产生

    建国前,大致今天的阿坝州这一地区,分别由各个土司、头人所辖,管辖较为松散。“审判”机构与地方行政、军事、宗教融为一体,各自为政。民国时期,国民政府在这一地区,设“民国第十六专区”俗称“茂县专区”。 “民国第十六专区”下设“司法处”,履行审判职责。1950年初,人民解放军进军这一地区,建立政权机构“茂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”,于1950年2月18日,正式成立“茂县公署司法科”,履行审判职能。这就是阿坝州中级人民法院的前身。

阿坝州位于长江、黄河上游,四川省西北部,青藏高原东南缘,北部与青海、甘肃省相邻,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、绵阳、德阳、雅安、甘孜等市州接壤。面积8.42万平方公里。辖13个县(马尔康县、金川县、小金县、阿坝县、若尔盖县、红原县、壤塘县、汶川县、理县、茂县、松潘县、九寨沟县、黑水县、州府驻马尔康)、225个乡(镇)。总人口90万,其中藏族占52.5%,羌族占17.4%,汉族占26.8%,其他民族占3.3%,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全国主要羌族聚居区;也是红军长征时经过的"雪山草地",有6个县、110个乡(镇)被命名为老革命根据地。目前,有国道213线贯汶川、茂县、松潘和若尔盖而过,其余各县,县级公路相通。

建国之初,全州人口仅30余万。13个县交通通讯十分不便。虽然逐年建设,但各方面都发展更不上要求,很多地方不通公路,不通电话,物资靠牦牛驮运,交通靠骑马。各县新兴政权建立,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百废待兴。从政权建设的角度,各县基层法院审判机关,随着新兴政权的诞生,逐步建立。各县所辖面积平均一万平方公里以上,可谓真的地域辽阔,但人口稀少,很多地方荒无人烟。各项工作,面临的条件,其艰苦程度,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。新诞生的人民法院,在这样的环境下,要开展好审判工作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当时各县法院当时基本上没有一台车辆,辖区面积广,人烟稀少,居住分散,要开展审判工作,履行好职能。唯一的办法,就是骑马、步行,行走几十、几百公里路,到各个乡、场、镇,到广大农牧民中间去。于是“马背法庭”,应运而生了。“马背法庭”的主要交通工具,顾名思义,就是马匹。那时候各县主要机关,几乎都养马。自己没有养马的,需要的时候就从乡上或别的部门调派。几匹马,几个人,驼上共和国国徽、案卷材料、政策法律法规和生活用具,走村串户,到农牧民集聚地和案发地巡回办案。这就是最初的“流动法庭”。 

  • 上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简体中文 | 繁体中文 | 后台管理
    主办单位:四川省理县人民法院 地址: 四川省理县杂谷脑西大街56号 联系电话:0837-6825408
    传真:0837-6825408 邮编:623100
    备案号:蜀ICP备16000152号-1
    法院信箱:Lixianfayuanban@163.com